孤山不孤(江南之二)
孤山不孤(江南之二)(一)
这次江南游在杭州的时间极短,于是又去了孤山,过西泠桥到秋瑾的墓上去只有一点点的路。
孤山不孤,孤山像是一本中国的大故事书,西泠桥是它的封面,白堤是它的封底,里面返返覆覆的,说都是昔日中国的事,近详远疏,光说立的塑像,秋瑾墓上那么凝重的有,辛亥英雄高头大马的也有,从现近的保护钱塘江而牺牲的蔡永祥,到传说中的抗日小英雄—送鸡毛信的海娃!林林总总的故事让人惋惜、激动、兴奋、长思……
西泠桥边,又有一位奇女子,一千年了,她还在这里。她叫苏小小。就住在西泠(陵?)本世纪初年,政府又一次补修了她的墓,及墓上的亭—“慕才亭”,似为千年前的一位小女子正名,关于“慕才亭”传说的故事当不得真,而袁枚曾钤下的“钱塘苏小是乡亲”,现今吟来已是风雅至致了。
谒了秋瑾墓,转过六一泉,直走到西泠印社去。印,对一般游人来说,实在是曲高和寡,但作为一处傍山面湖的江南园林,她的美实在是掩不住。印社由几位文人创立于上世纪初,吴昌硕是首任社长,在清未的动荡、民国的平稳或战乱、在日伪占据时,历新中国的文化“革命”屡屡冲击,诗词酬吟、笔墨唱和,绵绵百多年。凿石摩崖仍在,精庐贤亭依旧,这不能不让人相信金石在注入了文化理念后的恒久,不负于“天下第一名社”。
“天下第一名社”的紧邻就是“楼外楼”且待会分说,免得让美味败了游兴。浙江博物馆也在那里,现在博物馆免票,常有组织好的学生排队而入,参观博物馆的概念对国人来说还待充实,从一队一队如麻雀般把学习当成春游的学生身上,只能体会到这一点。
平湖秋月也是孤山的传统的十大景点,对面就是犹太人、海上闻人哈同的一处别墅,曾经借着观美术展的由头细细揣摩了一遍这一中西结合的百年名楼。千年名湖,也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的。
平湖秋月转过,就走里湖了,漫步过去,一片静瑟。
(二)
孤山实在是一座文化山,皇家的行宫,在这里只剩得“西湖好山河”这么一处遗址,这的确不同于好多景区,清代皇帝的御碑亭成了标志,在这数十步便出一典,百余数就有一景的在孤山,皇帝来不来实在是无所谓。众多的平民游客好像也没当他一回事。在里湖,是梅妻鹤子的林逋葬在这里,放鹤亭尽高尽大,“林和靖之墓”够气派,这是近人的新作,但在这孤山上,这位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是完全可以配这样的尚享,这里许多时候是静悄悄的,游人亦少上来,这很合和靖先生的本意吧。
白居易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运脚低”,就说的是这一段,这里还有几处旧居改成的会所,可饮可食,但少人,少有人会辜负一片好湖水的。走在这里,游人的脚步自然慢下来,湖畔有的是长椅,就坐下来静静地感受一下西湖的浓妆与淡抹,近观轻风中荷海花红叶绿的摇弋,远眺宝石山上保俶塔的亭亭玉立,心神荡漾,今日宜观荷,来日可赏梅,在雪中品湖的味道,在春风里体验不寒的杨柳风,这才是游西湖的感觉!游湖,怎一个慢字了得!
走马观花完成一圈孤山之游大约只要两个多小时。
(三)
现在又可以看到楼外楼了。楼外楼,饮食为天,人声最鼎沸处,每次来杭的必到处,门口看看亦热闹!
楼外楼有百多年历史了,从前一定是个小馆,据俞平伯回忆,旧时,俞楼的仆人常会携着家什到这里来烧个菜,回去为俞家加餐,看来当时真不是大饭店。不过它正处在大名鼎鼎的俞楼之外,又附着“山外青山楼外楼”的风雅,数十年来名声一直很健,师傅一定是换了一拨又一拨,门面是“阔”了又扩,可这杭邦菜做的,的确是炉火纯青了。
楼外楼的消费并不高,当然这不包括生猛海鲜,在楼外楼点食此类,定是孱头。杭州名肴当然是此间的大拿。楼外楼在门外一站,立时食指大动。
傍晚六时,正是食时,在大厅的一角挤出一桌来,摆上陈年花雕。先一品龙井漱口,再一盏宋嫂鱼羹开胃。楼外楼的西湖醋鱼是用饿养的鱼做就,最好是草鱼,一鱼剖开,糖醋姜沫,酱汁热浇,酸甜嫩滑。怎么,又是鱼?还好,乘着肚里还没油水赶紧上东坡肉!一人一盅足有二两,肥瘦五六层红白相间在筷上颤微微,甜咸得当香糯有加入口即化。要脆的有干炸响铃,龙井虾仁没觉出龙井,可那虾仁真是那么嫩!还有叫化鸡,什么,没有了?“下次请早”,咳!喝酒喝酒……
……酒足矣,踱出楼外,灿烂灯火已是倒映在白堤两侧了,一直向都市的繁华延伸,锦带桥依然锦带,断桥是断然断不成了,红男绿女,金发碧眼,熙攘异常。暖风抚来,暗香浮动,一切都引得游人当此为“汴洲”了。
长堤回望,弘然一丘,孤山不孤。
楼猪可出本《悠闲生活絮语》之类的书,此属于严重建议,楼猪必须三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