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天 发表于 2010-3-22 13:16:58

摄影作品的命题

                                                       摄影作品的命题
       摄影是通过可见形象去激发读者情感和观念的艺术形式。它是从真实的、客观的、绝对存在的对像中进行创作,比其它文学艺术创作形式局限性大得多。它不能想象,不能虚构,不能塑造,只能从自然美的对像中重现和创作为艺术美。它不能像雕塑那样表现出三度空间。也不能像电影、戏剧有时间的延续,它只能抓住瞬间的状态在二度空间里表现出艺术形象,重现自然美。这就给摄影者提出一个重大课题,要使读者“睹一斑而见全豹”。(咫尺之图,写百千之景。)要借助艺术的精神力量去激发读者的潜在意识,唤起人们对二度空间以外的自然美的联想。对瞬间动态以外活动的追靠。这就要靠“命题”去激发。好的命题 “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会使人觉得 “余音绕梁,三日不散” 命题,如果把照片的画面比作经,那么就可以把命题比作纬,命题是照片的纲,而画面是照片的目。有时一幅看起来很平常的照片,加上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命题,就会成为一幅很好的艺术作品。相反,一幅很好的照片,由于命题不当,而黯然无光。所以,照片的命题本身就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学科,它不仅是画面的注脚,而且可以表现作者的艺术风格、立场、世界观,以及艺术天才及造诣。李白在《与韩荆州书》曾说: “一经品题便作佳士”。如果要使一幅照片值得“品”,首先其命题要值得 “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照片的命题比文学、美术、歌曲等的命题要更难些。因为摄影的真实性?客观性是其它艺术形式无可比拟的。摄影不管用什么技法、什么特技、什么样的加工方式,都不能泯灭这一特点。摄影的属性及其社会功能与其它艺术也不一样,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即使摄影也不尽相同,还要取决于它的分类和归属,不仅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不同,艺术摄影中的人物肖像、名胜古迹、风景花卉也各不相同,为叙述方便,我们只能将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分成两大类,并对这两大类的命题作一些第一节 新闻摄影的命题 对新闻摄影的命题,不能采取艺术摄影的命题方法,也不能以新闻摄影命题方法用于艺术摄影。新闻摄影的命题首先应该服从新闻报导的五要素。通称五个 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这种论点虽来自西方,但对我们不无借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准确性”,这是第一点。当然,有些新闻也许只具备其中的两个要素。如某工程开工或落成等等。新闻摄影的命题,要服从纪实性与真实性这一基本原则。而不允许有半点艺术夸张,要有说服力,以达到宣传的目的。新闻摄影具有 “可怕”的力量,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都 “立此存照”,所以新闻摄影的命题多属于 “明示”, 就事论事。 新闻摄影也可以成为艺术摄影,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既然是新闻就有时间的局限。在五十年代是新闻,到八十年代只能叫它 “历史照片”,如果让新闻照片成为一幅艺术品,挂在客厅里、卧室中欣赏,就必然是在它已经失去了新闻价值之后,具有某种纪念意义,与悬挂者有直接关系。因此,它的命题也只能是某一历史瞬间的记载。第二点,新闻摄影的命题要具有鲜明性,首先是阶级立场鲜明,其次是对画面所反映的内容要旗帜鲜明,反映出拍照的动因。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倾向、意图、从而起到不同的宣传作用,新闻摄影的命题必须敢于摆出自已的观点,不能装出貌似公正的面孔,让读者去琢磨,也不能 “此也亦是非”、“彼也亦是非”。不需要隐晦,而是要立场坚定、观点明确。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新闻摄影的命题,要求摄影工作者具有深厚的阶级感情,锐敏的政策观念,紧跟形势,预见未来,恰如其分。比如,对个体经济的宣传,承包责任制的宣传,自由市场的宣传,奖金的宣传等等。对针砭时政的照片的命题,更应旗帜鲜明,不能为针砭而针砭,通过命题的启示,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而不是相反。无论暴露或歌颂。都必须如此,难道歌颂也能使人感到失望吗?是的,对不该歌颂的作了不适当的歌颂,同样会使人感到失望甚至绝望,至少要引起冷淡。古人有句话: “可以隐藏爱情,可以隐藏仇恨,但隐藏不住冷淡”。对新闻摄影的命题来说,如果引起的是冷淡,就无异于 “适得其反”。新闻摄影的命题,不管你主观意愿如何,它都归属于一定的阶级,在阶级斗争中,它是一种阶级斗争工具,在阶级统治中,它是保护阶级利益的一种手段。第三点是生动性,新闻照片的命题,要生动活泼,应该是照片内容的揭示和评价,帮助读者去深化理解内容,而不是照片形式的重复。如果照片的形式已经揭示的很清楚,又何必多此一举呢,而应该将读者引入更深的境界。就事论事不等于不要求生动。不能单纯地作为照片的注脚。只有那些生动的命题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爱看才能接受宣传,如果枯燥无味,呆板死气,连看也不想看一眼,怎么能起到宣传作用而达到宣传的目的呢?一个没有反响的命题等于没有命题。与空白一样。也就是说;如果一幅照片的命题既不准确;又不鲜明也不生动,那是不会有读者或观众的。

                                                      摄影作品的命题之二
         艺术摄影的命题中国的艺术摄影的队伍,到目前尚很年轻,大多是兼职或业余的,其大量作品也多是新闻摄影中有艺术价值的或为数极少的专为艺术创作而摄制的带有新闻味儿的艺术摄影从内容到形式到命题大都是新闻格式。由于这支队伍没有像其它艺术团体那么壮大,又没有这方而的理论专业队伍,而更主要的是艺术摄影的出路一一市场问题,看起来只有挂历和某些杂志的封面或封底,连封二、封三部很难说是什么。目前,看起来,艺术摄影的主要出路是摄影艺术展览。不能否认,艺术摄影的路子正在拓宽。不再是那些干巴巴的政治图解,现在的《中国摄影》有看头了,各省的画报也搞出了自己的风格,展览也多了,这和新成长起来的大批青年摄影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摆在广大摄影爱好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提高艺术摄影的艺术性问题,也就如何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问题。电影、戏剧,既靠视觉又靠听觉,可以通过两个感官去激发读者和观众,而音乐是靠听觉,也容易激发听众。但美术与摄影就不同了,尤其是“黑白摄影”,连 “五彩缤纷” 都没有,若叫它“引诱”受众,使读者看一看、想一想,以激发读者的第六感官,达到较高的境界,这比其它艺术更为困难。艺术摄影决不能独自发展,它必须为社会所容,人民需要它,理解它,才能支持它,随着社会前进,人民文化的提高,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对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不同,艺术风格也随着变化,百年不变的艺术风格是不存在的。一般说,一代人之间就有一次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大约20年左右,在革命时期它的变化周期将缩短。把爷爷年轻时喜欢的东西给孙子看,孙子是不会欣赏的,如果说欣赏,也只能说当古董欣赏。艺术的威力在于潜移默化,艺术的演变也是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美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有人说风景,花卉怎么能体现时代和阶级呢?风景花卉本身也许没有阶级属性,但看花的人,拍花的人会有不同的立场、角度或心境。《红楼梦》的大观园中,对待花就有各自的态度,林黛玉葬花,连鹦哥都学会了她的感伤: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情,感伤之情。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凤姐拿她开心,把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也笑道: “我这头也不知道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 “你还不拔下来摔到她脸上呢,把你打扮成了老妖精了”刘姥姥何尝不知是拿她开心,她是一个老事故,乐得给众人开心,索性作个老风流。这也是情,后来大观园的花包产到户,小丫环们捏了几枝花,管花儿婆子心痛的念佛,又骂:   “促狭小蹄子,糟踏了花儿,雷也要劈的”这不是情吗?可见,各人自有观点。既然对花的态度不同,看花儿的心情能一样吗,这种看法任何作者都无法强加给读者或观众,只能靠艺术感染力,作者的引导,这引导就是命题。同一对像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命题,从各个角度去看,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职业、年龄、文化修养等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中华民族的最大特点是情感含蓄,不像西方那样奔放,多内含而少外露,如果一幅照片的命题就事论事,一目了然,就会使人感到乏味、不足,画面表像只能揭示外表真理,而命题应帮助艺术家揭示内在真理。名符其实的艺术家,应该表现自然的整个真理,不仅外表真理,而且特别是内在的真理(《罗丹艺术论》59页)。这就是说,要想使命题有生命力,能让观众或读者想一想,还要适合我国的民族特点。还要根据读者对像而选用不同的命题,这一点我们还将在后面详细讨论)。
  首先是作者的立场,命题如何,取决于作者文化修养艺术造诣及知识面。如果作者知识丰富,眼界宽阔就能突破画面去想问题,知识面越宽越自由,就像蜜蜂一样,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其次是考虑读者、观众的对像、地区、民族、阶层、时代等等,八十年代的读者、观众与七十年代的不同,与六十年代的更不一样。摄影作品的读者是广泛的,有电影、电视在那里比着,要求一天比一一天高,尤其国外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多,这就有个借鉴问题。鲁迅先生一向认为,“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为的是我们子已更加丰满。”(《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形式改进了,命题自然要跟上。我们学习外国摄影的命题,主要学他们意境的启示,而不要学他们那种刁钻古怪,也不能自我欣赏,“自家鼓掌”。
      第三,命题与主题的关系,无可非议,命题是揭示主题的,深化主题的,而主题是摄影家经过对现实生活观察、分析、研究、选择、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也是摄影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   “此情此景”,激动地接下快门也是有的,但笔者仔细研究一些作品,大都是经过观察、分析、研究、选择、提炼而后才按快门,有时要受到某种启示后去等、去抢、去抓,甚至必要的组织诱导或利用一些特殊技巧而夸张其艺术效果,使之高于生活。这时往往是主题与命题同时诞生而后拍照,在拍出之后再反复的琢磨命题进一步使其成熟完善。无意图的灵机一动的诗兴大发,所谓即兴之作,虽有不多。大多是按动快门之前就有一种想法,受到了某种启发或感动,拍的目的不仅自找欣赏,还要去感动人。“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意图” ( 《罗丹艺术论》91页)无动机的“瞬间”是不存在。清代一位画家有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也说明苦心磨的重要性。拍照要苦心的琢磨,命题也要苦心琢磨,才能创作出高价值的艺术品。一幅好的作品能激起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中的一情,也要借助命题的力量,如果干巴巴的一张照片,其画面再美,也无法表达作者的画外之意,而画外之意往往高于画面本身。
               
                                                    一、艺术摄影的命题原则
      准确、鲜明、生动是摄影艺术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照片的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统一,不仅新闻摄影如此,艺术摄影也如此,如果一张照片,从内容上看是准确的,符合真实性的原则,立意也很鲜明,但命题不生动同样不能感染读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动更重要,             所谓要有意境。什么是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不能有景无情。摄影是以具体形象表达内容的,命题有如对实际事物的评论:“要文露而质直,辞研而情实。” (《论衡》王充)使内容与形式和谐。命题,要反复推敲,要学贾岛精神。有人主张,把照片加上命题之后,挂在墙上,自我欣赏一-个月,如果还满意,就算经过考验了。往往有这样情况,乍一看很好,可是一细看下去,就没有味道了。这样东西就不是成功的。一幅艺术照片的命题,要能达到准确?鲜明、生动就更应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通达的道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可谓"易晓而难为。"所以,应:
    (一)精练
   精练简洁,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风,无论古代散文还是诗词曲赋,非常讲“字字珠玑”一个字要代表许多含意,精工锻炼,提取精华,而同时要注意其完整性。文字要求精练,词义完整。要求字不多而含意深。
    (二)怡情怡情悦性,看了照片的标题,就便人感到心情舒畅喜悦,心旷神怡,而思临其境,欲视其人,欲听其声,就像贾府大观园题匾额那样,看了匾额就想到情趣,如对“稻香村”的匾额题词,就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叫“杏花村”,一是叫 “杏帘在望”,最后才叫 “稻香村”。叫“稻香村” ,农村味就足了,就使人想到其景境。
   (三)情趣具有趣味儿,而又有风度,不呆板,只有趣味性的标题能使其与画面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只要相配得当就会浑然一体。所谓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斯固情趣之指归,文笔之同致” 。 “理高理密,辞气声调,言而有物,斯可为贵。”一个好的命题会使作品有情有意,如果命题不当,就便作品有情无意甚至无情无意,假情假意。
      (四)雅致雅致,富有韵味,雅人深致,不庸俗落套,这就要识见卓越,文辞瑰丽。
      (五)新颖有所创新,不能因袭。不能人家 “考姐姐”,你就“考妈妈”,再来一个“考姥姥”。更有甚者全题照搬。命题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不能人家说女人像花,你说花像女人。过去有人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至于看到一些 “摹本”。与 “蓝本”颇类似,有时侯也会给人一些轻微的艺术享受,但它不足以克服那些不愉快的效应。
      (六)含蓄
      这是艺术照片命题最重要的一条。要着眼于画面形态的因果,不就事论事,要着眼于画外,这一点要向传统的中国艺术学习,宋代是国画的全盛时期,宋徽宗很喜欢画画,他以诗为题让画家作画,很注意含蓄。有这样一些故事:他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让画家作画,许多画家只在“酒家”上下功夫,而考第一的,则是桥边有竹林,竹林高处挂了一个酒帘,上边写一个 “酒”字。又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作画,有的画一只空船系在岸边,有的画一只鹭鹬站在船头, 而考第一名的是船夫坐在船尾上吹一只横笛,任小船在水中飘游,四野无人。又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第一名的是画儿只蝴蝶追着那骑者奔驰着的马蹄,表现出马蹄上的香味。又以“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 为题,很多画家画的是花树茂密,描写盛春光景,第一名的是杨柳楼头凭栏的美人。“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画苏武留湖,梦想归汉一段情景,月影朦胧,草木荒凉,暗合杜鹃啼血之意,得第一名。画可以按题去作,照片也可以按题去拍,或拍完之后,在命题时着眼于画面之外,逆其因,顺其果,反复推敲,总可以导出佳句,反复推敲是必要的,就是才华横溢的人也不能一挥而就,据说,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曾为他那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推敲了不少时间,他开始用 “到”,接着又用 “满”。最后才用 “绿”。自己也不尽拍案叫好。中国向来有诗情画意的传统,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摄影也是一样,命题与画面相辅相成,画面是无声的,而标题是有声的,要作到含蓄还要注意,含蓄不是含糊,一含糊就可能引起读者或观众的猜测而引不起共鸣;含蓄也不是猎奇,不是怪异,一定要贴题,我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讲的这样多,因为我们的照片命题在这方面比较突出,并大有潜力,应从这方而发挥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
                                                         
                                                         摄影作品的命题之三
      一、命题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命题不仅可以表现出作者的风格,而且能反映出民族风格,时代的风格。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同样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民族的性格。作为一个艺术家,其所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在于他的作品的深远影响,医学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对怀孕的妇女经常看一些美的东西,生下小孩就美。不管这种说法有多大科学性,但有一点无疑,人总是喜欢美的,美能使人精神愉快,而美的标准并不一致,各时期、各民族、各个文化阶层等等,都有自己的美学观。而这种美学观的形成,艺术家有若酵母的作用。的摄影作品,其风格与命题都比较淳厚、格调稳健、色调浑厚,标题大都就事论事,基本是画面的注脚,溯其源,仍继承着18一一19世纪俄国绘画的影响,如《摄影构图》一书中的例片, “求乞”、 “看家女”、“古老的山间小桥”、 “冬景”等等,与俄罗斯名画家的风格颇类似。日本的摄影作品,则又是一种风格,它同样受日本画的影响,色调明快,命题简练,如 “艳”、 “伏” “雪国”、 “道”,题材也比较平和,美国的摄影作品则与其相反,大都有刺激性而难以琢磨,它同样受着他们的绘画的影响,抽象派、印象派的东西很多,其命题也使人难以琢磨。中国的艺术摄影的命题,尤其在十年动乱时期,几乎千篇一律是标语口号,政策概念,空洞的说教,政治图解,伟大的中华民族本来有丰富的民族艺术遗产,可以借鉴,但遗憾的是没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香港摄影家到是有些作品发展了中国诗画的长处。中国画素有诗情画意之长,诗与画浑然一体,含蓄,不外露,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所谓“内秀”它应该是中国摄影的民族风格,有些同志也确实在这方面做了努力,做出了贡献,如李英杰的“稻子和稗子”、“堵塞不如引导”、凌飞的“细雨伴人行”、 “春风径自来”等等,这种具有民族风格的命题,可以把读者或观众引入更深的境界。
      二、命题的方法与形式
      新闻摄影,古迹名胜,人物肖像等等多采用明示命题,就事论事,而对于人物活动则必须有所引导,引起人们的联想,激起人们的潜在意识,让人想一想,给人以艺术享受。如果一幅照片的命题,只是照片的重复,与没有标题一样,而一幅照片与实物一模一样,也不等于艺术。艺术要高干生活,命题要高干照片形式,这才能引入艺术境界。
      命题的方法:
       (一)必须甩开画面的束缚,向画面外面引伸,包括前面所提到的含蓄。溯前因,顺后果每一个字想说明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想给读者什么启示。艺术的目的在于欣赏,如果你自己以为艺术,而无人赏,那还叫什么艺术、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太直,太正不是艺术,而怪异,荒诞、恍惚、晦涩同样也不是艺术,美才是艺术。怪与板都不是艺术,即使“自觉良好”到那里去寻知音呢?如果连一个钟子期都没有,你那个“艺术”再高又有什么用呢?我们说的向外引伸,绝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将读者引向更深的境界,如“户养与队养”,两头牛在顶架,一个瘦、一个肥,如果按画直示,“斗”就很平淡,作者联想到当前的农村形势与农业的发展,命了这样一个标题,让人们去思考。另一幅是“多生家务重,唯君独悠闲”,画面是在公园的湖中一对夫妇划着小船,逍遥自在,周围没有船,只有远处有一两艘小船,暗寓计划生育的好处。
       (二)比拟法:不是正面写出画面的内容,而是用比喻作正面说明,或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前者叫 “拟物”,后者叫 “拟人”。如歌颂,就用比其优者比拟,如针砭,则用劣其者比拟,古诗中“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诗中“白雪” 比喻丝, “黄云”比作麦。再如“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 ( 《白乐天女道士》)以花比人。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以美人比花。我们常见的,如“鱼水情深”? “风驰电掣”等均属这一类。
      (三)比兴法:比兴原是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 比是比喻,兴是寄托, “托事于物,”我们这里借用以说明一种命题方法,略有借题发挥之意,如 “东方红”。使人联想到 《东方红》歌曲以及新中国的诞生。“对影”使人联想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句。进而联想全诗中 “我歌月徘徊,我舞形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如果用比兴的命题法,就可以把 “攻读”命题为“破万卷”。就会使人联想到杜甫的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何必去重复人家的 “晨读”呢。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画面都可以用比兴的方法命题,而是根据画面的形式与内容来考虑。
      (四)双关喻:利用语言文宇上的同音或同义的关系,同一词而关涉到两件事:如《圈外》原画面是一个圆洞月亮门,门栏上坐着一个小孩,在门外有一对青年男女,这对青年男女,是在月亮门外,而小孩是在青年男女以外,其命题别具一格。
       (五)讽喻:在修辞学上是用于不便明说或力求说得形象明白些而用的,而用于摄影命题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会增加情趣。
       (六)幽默;原意是英文humor的音译,表示语言举动表面上轻松有趣,但含意深长,且带讽刺的意味,用于摄影多与特技摄影或和用镜头的变形而产生的艺术效果的照片,如英国摄影《特大号的鼻子》,利用广角镜头在1?5英寸处拍照,鼻子比整个脸还大,《赢得选票的巨掌》。用同样的特技,把手拍得比身子还大。《未知如何是好的丹狗》是通过一段说明文字来说明的。“人类宠物之王大丹狗,在迟疑难作决定,不知是事后忍受严厉的责备好呢?还是现在就把这小子推到一边,自己吃起来好呢?”画面是一个顽皮小孩子,把头插到狗食盆里去吃狗食,一只狗站在旁边看着。这种幽默照片及其命题像幽默画一样,有时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只任轻松有趣。
       (七)从古诗歌申寻求启示:“诗言志,歌咏言”、 “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诗歌最能高度集中概括,反映社会生活,可以表示:出作者的丰富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从诗歌中寻求创作和命题的启示最能概括画意,揭示主题,有时可以按诗歌去为画面命题,大量的中国画是诗,也有的诗就是画,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枝红杏出墙来”“漫漫轻云露月光”等
       (八)利用观念的联想,表现的连结,唤起读者的遐想,激起人们的潜在意识。联想的基础是生活,对画面的联想是靠命题激发,让读者看到标题之后,能对画面想一想。而这种想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让读者白已去想,命题力求含蓄、潜在。我们知道,如果一张照片不加标题,人们就会作出各种不同的理解和结论,这种理解完全出于读者的意识,而不会按作者的意图去想。作者,应该有自己的创作意图,这种意图起于按快门之前,而表于命题之上,创作意图,无非有五种;:                  
   l、直接为政治、政策服务,纯属政治图解。这类照片必然有强烈的阶级性、政策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例外。如新闻报导、采访摄影、政治性活动等等。这种命题要有政策观念,让读者通过照片看到什么是正确政策,什么是错误政策。
   2、创造时代的精神文明,陶冶民族性格,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宣传道德风尚,你歌颂的应是让人们效仿的学习的。这类命题要有明确的道德观念。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责就是以作者的观念去诱导读者或观众。
   3、对美的歌颂,包括社会美、自然美、心灵美、外在美。它将体现出作者的美学观念,不仅取景框中的表现,更主要的是命题,不管取景是怎样经过选择,但它仍是表象,而命题才真正揭示其内在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家要善于发现美,对读者进行启发诱导。
   4、对丑的针砭,要着重激发读者的责任感,国家观念,民族观念。针砭暴露的目的要使读者奋起斗争从而能够改善,今天贬,正是明天能做到的,或应该做到的,要使读者看到希望,而不是感到失望,这才是艺术家的品质。艺术家,任何时候都不能以悲观的情绪去感染读者。
   5纯属艺术欣赏,不赋有任何目的。如风景、花卉等等,这类照片的画面形式,往往很美,是将读者引入画境,赏心悦目,不加标题就足以感染读者,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还应赋予其更深刻的含意。如对荷花的命题,从画面看,荷花已经很美可以命题为 “莲”,若是命题为 “出污泥而不染”就会有一番意境,即所谓 “托意” 托意是为 “欣赏照片”,命题深入意境的有效方法。中国画素有此长,即使一枝花,一只草虫,都另有含意:
       三、 命题禁忌
      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品应是时代精神的明灯,而命题应是激发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为艺术照片;其命题则应避免:
   l、忌着题,即命题与画面重复,一幅照片的命题,应能引观众 “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文赋》),要以意为主或意在言外,意有不尽,立意深远,用意精深,不能平铺直述,一眼见底,陆游的儿子想学写诗,陆游告诉他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照片命题也不例外,应在画外下功夫
   2、忌随人后,互相摹仿,毫无新意。罗丹说: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3、忌艰深,要 “辞达”而 “集以俗言”。革命文艺是人民大众的文艺,不能 “自我表现”,“艰深”。的命题使读者费解甚至不解,刘勰在《文心雕龙》“指瑕”中指责“文义失当之瑕,比拟不当之瑕,字义依稀之瑕,语音犯忌之瑕,惊人美辞之瑕,注解谬误之瑕。”如果生涩就不当,容易使人想到它是由于照片内容贫乏浅薄,因而在命题,上故作艰深使读者费解,内容也就无法使人了解。

地主 发表于 2010-3-22 13:36:44

好帖!学习了!

吴下阿蒙 发表于 2010-3-22 14:26:08

复制下来了,慢慢体会,呵呵。

三心二意 发表于 2010-3-22 19:37:42

打印一张,慢慢看~~

菱长菜 发表于 2010-3-23 08:32:27

转文字帖不能直接“复制”“粘贴”,而要先复制到记事本里,看看要不要重新编辑排版,然后再复制记事本里的内容,粘贴到论坛发表。
另外,纯白的字看起来也刺眼,不如浅色的或者绿色的。
帮啸天版主重新编辑排版了一下。

老顽童 发表于 2010-3-23 19:12:17

学习!

雨山中人 发表于 2010-3-23 20:08:10

好文,学习!

梅花似雪 发表于 2010-3-24 09:01:16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摄影作品的命题

 马鞍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