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剑亭主 发表于 2010-12-9 13:35:53

徽乡信使

徽乡信使
信使,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应该是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家邮路逐渐完善,使得信使这一千年的行业迅速地走向衰弱。但是,古老的行业毕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皖南徽州,这一行业几传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共和国成立后,因户籍制度趋向完善、工商改造全部完成等诸多原因,徽州的信使才正式退出时代的舞台。
徽乡多信使,这是数百年来徽商行走四方、“无徽不商”而注定的。清末民初徽商式微,但在大商都大商邑,徽人在外做生意的仍不在少数。同乡集聚所在,信使就有了武用之地,徽乡的信使不只是送信转货,行商在外数年不归,孤独是与日俱长的,精神上是需要许多安抚,在单调枯燥和通讯通信都不灵便的时代,乡情和乡音是最好的安慰剂,徽乡信使就担负着这一使命。
徽乡信使不是名义上的信使,百年前,徽民走出大山,有好多处学艺或经商的路,近一些的是江西景德镇,是紧邻皖南的商埠,再就是安庆,长江畔当时的安徽省会;徽杭古道可通杭州;上海也就是从百多年前崛起的,也就成了徽人行商学艺的最好去处。行商多是孤身在外,年节大都不能回乡。信使来了,他们多游走在固定的、自己较为熟悉的商埠,名义上不是送音信,是“顺便”来看看同乡。到了一地,落脚在最熟悉的亲朋的店铺里,然后一天天地到各个商号“会同乡”,为多年不能回乡的游子递送书信、捎带口信及乡里亲人托带的土产,他们也会带上自己在乡里准备好了的徽州特产去看望当铺朝奉、药店老板、茶叶掌柜、布店师务等等同乡,送上故乡的味道,带去村落间的新闻事逸,谈谈彼此捻熟的陈年旧事,共叹世时的艰辛,同喜子女的长成……谈话间,这些朝奉、老板、师务们离乡久远的心灵得到了很大的抚慰,他们会请远道来的乡人吃一顿午餐,告辞时,信使还会得到大大高于土产礼品价格的谢仪。
徽民行商多有得意之时,他们需要将家人接到经营地团聚;也会有失意时,就需将家人送回乡中以减少养家费用,而自己留下重新创业,或是有其它家事让妻儿来往于两地。自己携妻带儿来去极费时间,又靡费用,若让妻子儿女自行来去,其时路途不宁,放心不下,而出一点费用给同乡,让他出行时“顺便”带一带,可两皆顾之,这就是信使能存在的又一缘由了。
路途毕竟是艰辛的,信使已不是专业。一年中,他们也就出行一两次,但也就是一年这么一两次的经历,使得他们渐渐积累成了乡里成为了通古今知八方的人物,很受人尊敬。在徽州这个儒商云集之地,他们很有人脉,也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十年多前,到徽州尚未开发的小村庄采风,遇到过会说几句生硬上海话的老者,他告诉我杭州话宁波话也会说的,“当年跑码头,一担子挑到芜湖、小火轮到南京……”在徽州败落的白墙皂瓦下,他喃喃地回到了旧时光里去了。
我以为,这就是最后的徽州信使了。

风栖梧 发表于 2010-12-9 15:20:35

当年他们为山区老百姓架起了一座与外界沟通的绿色“桥梁”,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菱长莱 发表于 2011-3-9 22:23:55

长知识了,谢谢楼主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乡信使

 马鞍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