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桥三章
红旗桥三章红旗桥,马鞍山的一处地名,也就是一段灌渠上的马路,因为在十字路口多了两处栏杆,以桥命之。听名字,就是“三面红旗”时代的产物,一叫就是五十多年。红旗桥大道通衢,一路连接马钢厂区;一路向着曾经最大的生活区;一通市中心;再通火车站,却一直是不温不火的样子,伴着雨山湖一泓清水,波澜不惊地演绎着一座城市的风情。
梧桐
应该说,当年红旗桥道路的规划者的意识是超前的,他不仅是把一处灌渠上的马路硬是修成了桥,桥一侧,留下一条五十年不用拓宽的路,分快慢车道人行道,还在路的两边,种下了七排大树!当年一定是小树,其中六排是梧桐,一排是白杨。那时城市刚刚起步,作这么一个规划并实施一定是有些压力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路一端有当年的市政府,但这么说也算是奢侈了,因为那政府的大楼,倒也是一般般的。
数十年来,红旗桥边的一排排梧桐就这样看着城市成长,看着汽车增多,为行人避风遮阳到今天。一座新欣的江南小城,因为有了这几排树,无意间生出了几多古城的奢华。
鹃岛
从红旗桥上可望到鹃岛。鹃岛是二十年前雨山湖首次清淤时由土墩扩成,雨山湖中,南侧一墩成了鸟岛,北面几墩,自成一格,建成鹃岛。
从雨山湖共青芳草地一边望过去,小桥流水草坪游人点缀亭台,隔着几十米湖水,历历在目又不可及,宛如海市。从红旗桥沿湖过桥,则是别一区宇。
岛中建有院落,名“子规”。小岛处处栽有杜鹃,三四月间次递开放。更早的,是大株腊梅。几处小桥链接,岛中有池,夏日莲荷,暗香袭人,小小一岛四季花开。
如同成长的青年,鹃岛也有过一段时期的放任:子规院改为夜歌厅,茶室变成酒馆,油烟污水直排雨山湖。好在又来一场大清淤,把酒馆连根除去,变成亲水平台,鹃岛走过了迷茫,终于还绿于民,成了消闲乐园。
富园
小城的规划者中好像不乏有眼光的。上世纪的1984年国庆前,红旗桥南不过两百米处树了一牌楼,上书两字“富园”。这是新建的综合小商品市场,更是服装集市,从此,小城有了一处时尚风向标。
富园建成了中式巷陌,曲折小巷加白墙皂瓦还有街心小亭院,把市场装点得情趣怡然。为红旗桥边单调的生活,拉出一道斑斓的亮色。
不知是谁最先看出了更大的商机:改建市场成商厦!于是拆小巷起高楼,富园那时才十三岁!
楼还没建好房地产就走了“滑铁卢”,烂了一阵尾,等收好了残局,城市商区却移走了,“富园商厦”好几年没租出去,火柴盒的式样拗不出什么造型,富园风情从此不再,只在小城人口中,留下一处地标式的名称,一如千年旧都。 虽在马鞍山长大,但对一些地方历史的了解没有亭主深刻,惭愧啊。 亭主散文功底了得!(17)
作为老马鞍山,就文中细节与亭主探讨。1. 红旗桥南的红旗路原有两排梧桐树的,80年代末为了搞湖滨绿化带,砍去了湖侧的这排梧桐树。2.鹃岛的形成应该是在60年代中期,因为我在70年代初记事起到鹃岛上玩,鹃岛就基本是现在这个规模了。 回复 3# 行色匆匆
谢支持!也是老马人了!八十年代未到九十年代初,马市砍过多处梧桐,我曾发过"梧桐还要砍多久的感叹".鹃岛成形是较早的,就不知当时有何用,几为荒岛,那次清淤大约是在85或86年,面积的确是扩大了.亭台等就是那是建的.
其他,见面请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