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 发表于 2011-3-15 00:11:05

傩祭

本帖最后由 摄政王 于 2011-3-15 00:12 编辑

这是我在今年正月13,在安徽池州青阳参加的当地傩祭仪式的部分片子。对于纯民俗的东西我总是怀有极大的热情。在此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忆风先生!共8张。谢谢!

摄政王 发表于 2011-3-15 00:11:56

后            记
傩祭
傩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迎神以驱逐疫鬼。傩礼一年数次,大傩在正月期间举行。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祭祀时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
“傩”(音nuó)是一种原始图腾崇拜,“傩”似乎与远古农耕民族的鸟灵崇拜有关。
“傩”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祭祀活动,它祭祀的对象无疑是一种神鸟(即傩神)。
从大量出土的古代稻作文明遗址中得到印证。良渚、河姆渡、高庙等遗址中的太阳神鸟纹饰、傩具,象征着远古农耕民族的崇鸟风俗。因为从“兽耕鸟耕”中学到稻作的稻民,视鸟神为嘉禾之神,其傩祭的主要职能便是祈求鸟神(傩神)保佑水稻丰收。即古代稻作民族对“傩”的顶礼膜拜,形成“傩”的宗教信仰。
傩神就是太阳鸟,是光明的象征,代表人间正气,故用傩祭来驱逐邪气。
傩祭是大规模的宗教典礼,必须统一调度,故“傩”又可解释为“行有节也”。
傩祭是既壮美又盛大的活动,故“傩”有“美盛”的含义。
傩的本义是神鸟崇拜,鸟在稻民心中多柔顺依人,故“傩”有“柔顺”之义。
傩文化
傩祭是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形式上分三个部分:1.傩祭,2.傩仪,3.傩戏,表达三种愿望即:1.敬神,2.驱魔,3.祈福之意。
傩文化是巫文化发展到后期而应运而生的,人类已进入农耕时代,而此时鸟类是农耕的重要帮手,所以,傩也就是人们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而祭祀的对象就是鸟。
傩和傩祭、傩仪是一种世界性的古文化事象,它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民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
这种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  
中国巫文化的起源与史前社会的图腾制有关,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傩文化的记载。当今中国一些地区,还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傩戏,便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一直在民间传承,成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
傩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中国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以服务对象、演出对象和演出场所划分,分为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土家、壮、侗、仡佬、苗等民族的傩戏属民间傩;地戏、关索戏属军傩;藏族聚居区大寺院的跳鬼,包括北京雍和宫的正月跳鬼属寺院傩。

关于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青阳县的茅坦、姚街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它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至今仍以刘、汪、姚、唐这几个大宗族为演出单位,以祭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以戴面具或踩高跷(俗称高跷马)为表演特征。
在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化传统。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所以,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傩在贵池流传的历史,不见史籍记载。明代《嘉靖池州府志 风土篇》最早对贵池一带的傩事活动作了简单勾勒。记载的活动内容与今日对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记载池州府治的四乡傩队八月十五日朝觐梁昭明太子萧统(池人奉为“土主”)的活动最为详细。证明,在清顺治以前,贵池每当秋季,要举行全境范围的朝觐“土主”活动体现着对土地春祈、秋报的农耕文化传统。从现存的仪式舞蹈、戏剧和音乐以及民俗活动各方面考究贵池傩是长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既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古代文化的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面,也可以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傩文化的影响。因此,贵池傩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和“傩戏”等表现形式。整台“正戏”,饰演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脚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本戏”。是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宗族师承,世代沿袭,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择日进行,“秋祭”即农历八月十五进行,平时不演出。
池州傩戏汇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和极高的文化人类学、戏剧学、宗教学、美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学术研究价值,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仪式,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
清咸丰以后,由于多次战争影响,傩事活动在贵池逐渐式微,一些家族的傩戏失传,未失传者也由于中辍时间过长而呈现伎艺的退化。60年代后期,傩事活动曾一度匿迹。1982年以来,在一些村庄陆续恢复演出活动。

菱长莱 发表于 2011-3-15 05:44:49

凝重的色彩和讲究的构图把傩戏的神秘表露无遗,后期的处理恰到好处,使主体得以突出。个人感觉采用变焦手法拍摄的第5片在此组片里显得有点另类,好生突兀,去除或者换一张同场景的,可能更和谐统一。——愚见。

江南风子 发表于 2011-3-15 11:39:30

凝重的色彩和讲究的构图把傩戏的神秘表露无遗,后期的处理恰到好处,使主体得以突出。个人感觉采用变焦手法 ...
菱长莱 发表于 2011-3-15 05:44 http://www.0555photo.com/images/common/back.gif


    同感,还有最后一幅形式感稍欠,欣赏学习,赞一个(15)

江海行摄 发表于 2011-3-15 11:41:32

震撼的傩祭啊!

竹松雪 发表于 2011-3-15 15:21:33

欣赏学习了

忆风 发表于 2011-3-15 15:31:03

恭喜傩戏出炉拍的很棒
图片上传文件边长在小一点就好了

金山平湖 发表于 2011-3-15 15:52:46

第三片后脑勺露出来不好,个见.
还是要向你学习

边走边拍 发表于 2011-3-15 16:35:56

欣赏学习了
不错!

红袖 发表于 2011-3-15 18:14:05

视觉冲击力很强!欣赏了.

轻风弄影 发表于 2011-3-16 16:55:15

好拍摄 好记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傩祭

 马鞍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