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光捉影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45|回复: 13

[转帖]“红星宣纸”杯泾县风光风情摄影大展征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4 18: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泾县,地处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开发区——中国宣纸的故乡、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境内崇山叠翠、溪河纵横、山青水秀、气候宜人。 江南第一漂,景区河道弯弯、险滩深潭相连;桃花潭景区古岸与楼阁倒映潭中,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有机交融;独特的自然环境,传承着古老的传统造纸工艺,红星品牌与文人墨客不解的情缘。泾县现有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0余处,查济古民居规模宏大、布局完美、结构精巧;现存明代房屋30处、清代房屋100余处,世所罕见。李白曾数游泾县,一首《赠汪伦》名传千古;明清时水西书院盛誉江南。 泾县曾是新四军军部驻地,也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现存有大量的历史遗物和革命文物。新四军军部旧址、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分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它如中共中央东南局旧址、“皖南事变”主战场等遗迹及其保存的史料和展品,以及早在1928年就成立的县境内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旧址等,均十分珍贵。

活动规则 1.作品体现宣纸故乡——安徽泾县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国宣纸原产地的风貌; 2.作品的风格与体裁不限,彩色与黑白不限,单幅与组照不限; 3.投送的作品一律放大至8-10英寸,不收数字作品及反转片; 4.投送的作品不需装裱; 5.活动不收参加费。需要退稿的作者,请在邮件外包装右上方标明“退稿”二字,并寄退稿费20元人民币 (作品不超过20张); 6.每幅作品背后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方式及作品名、作品说明。 7.所有入选以上的作品样片由主办单位收藏,并有权在相关活动中使用,不再另付稿酬; 8.作品涉及的著作权、肖像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自负。

作品设置 红星杯最佳作品:1名 创作基金 10000元 红星杯优秀作品:3名 创作基金 各5000元 红星杯推荐作品:10名 创作基金 各1000元 红星杯入围作品:30名 鼓励基金 各200元

截稿日期 2006年10月30日截止(以寄出邮戳为准)。 投稿地址 北京东单红星胡同61号 大众摄影杂志社,请在信封上注明“红星杯” 邮政编码:100005 联系电话:010-65251453

主办单位:大众摄影杂志社、安徽泾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国宣纸集团公司

发表于 2006-3-18 06: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济古民居

查济村位于皖南泾县城西60公里处。
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座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绵延lO里,现存有明代建筑80处,清
代建筑109处。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粱画栋,翘角飞檐,其中德公厅屋、诵清堂、爱日堂等
住宅更是高大宏伟、结构精致。尤以德公厅屋四柱三层牌坊式门楼,五朵斗拱屋面,略带翘角分
三层覆盖门楼,古朴典雅、雄浑大方。背面以镂雕手法雕出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鱼跃龙门、
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手法娴熟精美。
古雕、砖雕、木雕在查济随处可见。门窗扇格的木雕、厅堂柱础的石雕、门楼门汇的砖雕,
均繁刻精镂,玲珑剔透、画面各异,或花鸟、或禽兽、或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房屋结构为
多进式,或三进、或四进,进间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搂廊廓置有“美人靠”;条石
砌就墙基,柱基为圆形雕石,墙体青砖、屋上黑瓦。传统的双披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
的山墙后面。高出屋顶的山墙既可阻止火势蔓延,又具防盗作用。山墙造型丰富,有云形、弓
状、阶梯式等,墙头呈翘首长空的马头状。 这些古代民居的外形全是青砖黑瓦,并非是古代查
济人没有财力或不具审美意识,明清时期,查济人多在外经商.不乏富商巨贾,且查济文风极
盛。查济村周围有四门三塔:钟秀门、平岭门、石门、巴山门;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古
朴典雅。这三座塔就是查姓家族为振兴查济文风,而于清嘉庆年间资兴建的。查济人查秉钧、
查春如更是清代书画名家。

那么查济人为什么不把住宅装潢得五彩纷呈呢?原来中国封建社会对色彩的使用有着极其严
格的等级区分。平民百姓,纵使有万贯家私,也绝不允许在住宅上使甩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与
装饰。 “堤内损失堤外补”.虽然住宅是统一的青砖黑瓦,但聪明的查济人巧妙布局,“依山造
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
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房屋间有街巷相通,岑河、许河、石河三
水台一的查济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绕每家每户而过;查济河因落差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
地流淌,沿河错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桥、板石桥、洞石桥,将两岸民居相连。饱经沧桑的石桥
,藤萝缠绕,远望犹如碧玉横架水上,与两岸青砖黑瓦遥相呼应。据说,查济村原有108座桥、
108座庙、108座祠堂。
时至今日,查济村虽历经百年风雨治桑,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搂,天申、灵芝等1
5座桥和10余座祠堂、庙宇,于其中规模较大的宝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镏金飞檐、雕粱
画栋中不难想见查济村的昔日风貌。 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
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的查济人民。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
前,我们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的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
明的勤劳与智慧。
 
发表于 2006-3-18 06: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桃花潭

桃花潭,位于泾县以西40公里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因唐代诗
人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而名扬天
下。 潭面水光潋艳,碧波涵空。潭岸怪石耸立,古树青藤纷披,春季绿韬如毡,桃花似火如霞
,飞阁危楼隐约其中,犹如蓬莱仙境,又疑武陵人家。桃花潭四周点缀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
,屹立千年的垒玉墩,深藏奥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青砖黑瓦
的古民居......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您留恋,移步皆成景、四时景宜人。
县志《桃花潭记》称“层岩衍曲,回湍清深”,“清泠皎洁,烟波无际”。峭岩上古藤缀拂,
烟雾缭绕,朝阳夕晕,山光水色,尤显旖旎。驾一叶扁舟泛游其上,一篙新绿,微波涟漪,足
见“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潭东岸,有东园古渡,系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有明
朝建踏歌岸阁,西岸有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
下游东岸有建于乾隆年间的文昌阁。阁重檐飞角,方圆八面,气宇轩昂,昔为文人兴会之所
,游人登临极目之处。

发表于 2006-3-18 06: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座落在安徽省泾县24公里处的云岭乡罗里村。 1937年“七七”事变
后,南方八省14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同年12月25
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并于1938年8月2日进驻云岭,直至1941年元月“皖南事变”发生。
新四军军部在云岭近三年时间里,是新四军向华中敌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叶挺、项英领
导下,新四军将士活跃在大江南北,英勇抗敌,创建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作为这一时期的新
四军军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四军军部
旧址便是当年新四军军部在云岭驻扎时期留下的。

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7月陈毅元帅敬题“新四军军部旧
址纪念馆”馆名。从此,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正式建立。至今,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全国新四军
纪念地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旧址群之一,也是中国近现
代八大重要史迹之一。它的总建筑面积达一万平方米。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现保护的旧址点有:军部司令部、军部大会堂、修械所、政治部、
教导队、战地服务团,中共中央东南局、烈士墓、叶挺桥等十处,并新增了《云岭碑园》、叶
挺铜像广场、辅助陈列、专题展览等设施。馆内现存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
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
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

七十年代以来,邓小平、杨尚昆、乔石、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视察泾县,参观新
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2001年5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泾县视察,参观了泾县宣纸厂和云
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并欣然题词题字,勉励泾县人民要大力发扬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精神
,“进一步努力将老区发展好”。
发表于 2006-3-18 06: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宣纸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息息相关。宣纸是由纸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蔡伦字敬仲(?-公元121年),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于东汉兴元年(公元105年)造出“蔡候纸”而成为造纸术的发明人,开辟了世界文明史的新纪元。传统的造纸方法有选料、挫捣、洗漂、烘干等工序,宣纸就是继承这些过程的精华而产生的。           

  植物纤维造纸术发祥于我国北方(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地带)地区,但由于交通、建都及原材料的原因逐渐南移。古法造纸中手工抄造必须以纸帘(相当于现代化抄造中上浆用的造纸铜网)来完成抄造――纸浆转化为纸的关键工序过程。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制造纸帘最理想的材料是毛竹,其他材料则因耐久性和适应性不足而受到局限。关键工序的材料匮乏使得造纸术发明后的几个世纪中几乎未得到长足的发展。公元四世纪,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偏移使得造纸业也由北向南转移。在长江以南造纸术因有了丰富便利的原材料供给,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相继开办了纸厂。充足的原辅材料促成了造纸术的迅速传播,继而各种材料的纸张也应运而生。根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产生了藤纸,隋代又大批量制造了楮皮纸,唐代时有出现了宣纸。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特定的地理条件,适宜的原、辅材料决定了宣纸选择安徽宣城泾县的必然性。宣纸就在造纸历史的演变中最终取材于泾县及周边的沙田稻草与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加上辅料杨桃藤(弥猴桃藤)汁。“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年――公元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已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而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也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

历朝历代宣纸的发展情况

  泾县宣纸诞生之后,其生产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历经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过程。宋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选五万番”;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等限制,未能持续发展。少量的泾县宣纸则更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诗人在《再寄权子满》诗中写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而宋时的泾县已属江南东路的宁国府管辖了。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此史实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烟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zōu山脚),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为生计”。   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相象的空间,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泾县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云:“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中的四尺单宣)最佳”,金农在《冬心画竹记》中有宣德年间制造丈六宣纸的记载,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谈到“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同时又在此书中指出“宣纸有贡笺,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出三、四张”等语。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发展迅速。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陵陵而秀簇,小曰曰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尽齐十一以同归;贡与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至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清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澶溪工致,志存自为……”。详尽记述泾县小岭,其时小岭十三坑,处处建棚(厂)造纸,棚户(厂家)日益增多,小岭一隅已无法容纳,于是很多新老棚户另劈蹊径,向外发展,遍及全县所有宜造宣纸的地方。其中自然资源和条件最为优越的地方就是县东乌溪一代(今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安徽省泾县宣纸厂的现厂址)。当时的繁荣景象与中国文化领域异军突起并迅速发展的小说一样深入国人之心,清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2回里就描写到宣纸,小说中的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惜春等在议论画大观圆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等。据考证“雪浪纸”就是宣纸。由此可见,当时宣纸的繁荣程度了。但好景不长,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泾县一带辗转征战10余年,纸槽大部分被毁坏,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复苏,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泾县宣纸业经历了由恢复到发展而繁荣鼎盛的时期。大约在18世纪后期,泾县宣纸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并传入欧美各国(1886年宣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章),深引人们注目,曾一度成为联系各民族友谊的文化纽带。当时泾县宣纸的最鼎盛期年产量近千吨。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国土沦陷,交通阻隔,宣纸销路也因此受到阻碍,生产一落千丈。至泾县解放前夕,宣纸只剩下5帘纸槽苟延残喘,解放时已全部停业。

红星牌宣纸的产生与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业的发展,在遍访宣纸世家之后,选定了古纸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得到空前的发展。厂家也由开设的联营到公私合营,继而国营,1966年被命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注册了“红星牌”和“★”图文商标,此后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宣纸厂,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曾保持了30余年的独家经营史,1992年8月改制后定名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称:安徽省泾县宣纸厂)。

  安徽省泾县宣纸厂一直沿用传统工艺生产“红星牌”宣纸,选用上乘原、辅材料,技艺熟练的手工艺人,产品质地精良,一直是高档书画纸的代表,国家的文史档案,名家的书画;高档装裱等均沿用"红星牌"宣纸。同时,长期以来“红星牌”宣纸有着出口日本等海外市场的传统,日本的书画爱好者及书画名家均深爱“红星牌”宣纸。在日本的本州岛、北海道岛、四国岛、九州岛等地均有“红星牌”宣纸的专营店,在大都市东京、大阪、京都、横滨、新泻、神户、名古屋都有较大的文房四宝经销商。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老宣纸艺人的发掘.整理;挖掘出失传多年的一系列宣纸品种,研究开发了新的规格.品种,光大了宣纸传统。

  

宣纸原产地泾县的独特自然条件

 宣纸的优良特性、高贵品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这些皆与泾县独特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   泾县的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内次级单元沿江拱断褶带和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在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了河流冲积和冰川冲积的河谷平原:主要由砂砾岩、砾石、砂砾石、细粉砂、中细砂、泥砾、粘土、砂质粘土、淤泥质淤泥等。厚度一般为100-150米。这是宣纸原材料中沙田稻草的原料土壤基础。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原所占面积极少。自古称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谓,地貌呈“二起一伏”的特征。即东西两部山地丘陵,中有一条河谷平原。山地、丘陵,主要是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而山地和丘陵为宣纸重要的原材料青檀树的理想种植地。青檀属榆科,是一种石灰岩指示性乔木,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长后具有纤维细密、均匀、造纸成浆率高的特点。而宣纸的另一道重要工序--自然漂白必须依助于喀斯特山地的石滩,在石滩上摊晒原料经日晒雨淋完成原料的日光漂白工序。   在泾县的二山之中镶嵌一条带状河谷平原,地貌组合包括河漫滩和河流低阶地,组成物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亚砂土、亚粘土。河谷平原是丘陵.山地中的粮仓。它提供了宣纸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沙田稻草。这种土地上生产的优质沙田稻草较之普通稻草造纸的成浆率高、纤维韧性强、不易腐烂,提炼白度易(指日光漂白)。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部,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有春来迟秋来早.冬夏两季长的特点,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且有山地.丘陵,形成溪壑纵横,构成大小河流146条,全长约695.5公里,江河面积2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07%,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年无霜期有250天左右,为宣纸的制造提供充沛阳光,更使宣纸原料又不至于在曝晒.曝雨.曝冻中风化或腐烂.而"红星牌"宣纸的生产地--县东乌溪。东面受邻县原始森林亚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南面又受黄山低温气候牵制,使此地气温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地区差异。正所谓“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顶桃花始盛开”的特征。而水源则更是造纸的天造地设。乌溪河水与本地河水一致为弱酸性,而捞纸的水,则取自后山之山腰泉水,却呈弱碱性,这一酸一碱为“红星牌”宣纸的生产的不同工序所运用,造就了“红星牌”宣纸自问世以来一直不同凡响,蜚声中外,成为宣纸中的极品。        纸帘是捞纸的重要工具,而捞纸是纸浆经抄造成为纸的极关键的工序。纸帘的制作工艺直接影响宣纸的产成品质量。纸帘的制作原料也与泾县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泾县及周边一些地区产一种苦竹,长者可达二丈有余,这种苦竹,笋苦涩不能食用,但是竹纹的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竹篾。用此竹涂土漆制成的竹帘是捞纸的必备工具--纸帘。它不易腐烂.不吃水,且价格低廉.捞纸用帘的编织好坏能决定宣纸质量的优劣,而一些特色品种首先从编帘就开始了:如罗纹.龟纹.单丝路.双丝路以及水印纸。

宣 纸 文 化

  自古以来,宣纸源于泾县、产自泾县形成了独特的宣纸人文文化。"红星牌"宣纸更是受到众所称颂。其中泰斗郭沫若对“红星牌”宣纸的题词,高度概括了宣纸在中华文化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法表达艺术的妙味。”且他在试用"红星牌"宣纸后欣然题下“中国宣纸样本”,送至我厂。196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和夫人张茜来安徽省泾县宣纸厂视察“红星牌”宣纸生产。1964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参观后题词:“宣纸是祖国文化的宝贵遗产,现已发扬光大,想今后更能精益求精。”此后,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先后接待国家领导人方毅、乔石、万里、彭冲、李瑞环等,2002年5月21日江泽民主席视察了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参观“红星牌”宣纸的制作过程,题写了“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红星牌”宣纸特别受到书画艺术大师们的青睐,1980年7月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用“红星牌”宣纸题下“纸寿千年,墨韵万变”,1985年4月全国美术协会主席吴作人题写了“纸墨千秋”,另外,黄冑、李可染、李苦禅、赖少其等书画大师曾多次亲临“红星牌”宣纸制作现场,并题词作画;启功、赵朴初、雪石、韩美林等大师先后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安徽省泾县宣纸厂)题辞,他们都对纸中珍品-“红星牌”宣纸情有独钟,留下丹青墨宝。

  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质原材料所制造出的“红星牌”宣纸,作为艺术的载体,能独特体现出质感、量感和空间感,愈能使书画作品具有灵气充盈、意境深远,具墨分五色而凝神、散其韵达万变之功用,使书画作品具有墨韵万变多色的效果和水墨淋漓的风格、润湿有干的感觉,其自身的艺术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书画艺术共冶一炉,流芳于世。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人韩滉《五牛图》和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均以宣纸为载体,说明宣纸的抵抗衰老.腐蚀和虫蛀的特性,是其他纸所不可比拟的。亦被称为“千年寿纸”、“纸中之王”。“红星牌”宣纸也屡获殊荣:1979年、1984年和1989年三次蝉联国优金奖。1999年"红星牌"宣纸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多年的发展及“红星牌”宣纸的名扬海内外,泾县成为全国著名的“宣纸之乡”,宣纸成为泾县的支柱产业之一。1993年10月,以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主承办单位,主办了“中国宣纸艺术节”,通过宣纸媒介,广交海内外朋友,发展地方经济;2002年8月,宣纸被正式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产品”,安徽省泾县被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这是目前安徽省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产品,也是中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第一个获此保护的产品。我们相信,随着宣纸产业的不断壮大和生产经营的不断规范,宣纸——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必将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与光芒

发表于 2006-3-18 06: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绿色名茶之乡
泾县位于黄山北麓,太平湖畔,境内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古代李白、汪士慎等文人墨客曾多次游览泾县,将其赞誉为“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并由此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泾县物产丰富,是举世闻名的宣纸之乡,多种名优绿茶更是天然绿色食品中的佼佼者。 泾县产茶历史悠久。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远在唐代就曾出产过白云茶,涂尖等名贵茶叶。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宁国府时,知府大人献上泾县产的贡尖,乾隆尝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吩咐随从带上饮用。清朝晚期,泾县尖茶已畅销沿江各大城市,并随出洋华人批量销往东南亚一带,故在当时,尖茶又有“洋尖”之称。明朝末年,居住在泾县黄田涌溪的罗隐和尚,又创制出风格独特的“涌溪火青”,并以其腰圆紧结,味甘香浓的特点享誉全国,1982年被国家商业部和中国茶学会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泾县茶区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名优茶创制活动,清末著名的茶业专家陈椽、王镇恒、林鹤林、严浩、方志辉、莫慧琴等教授,指导名优茶的研制和开发。经过多次试验,结合当地茶树鲜叶的创造性和茶农的制茶传统,最后确定在尖茶的工艺基础上,提高鲜叶嫩度,改进做形技术,创制出一种“兰香”系列名优绿茶新产品。经随后多年的提高和培训,其采制技术在全县茶区迅速普及,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铜奖、金奖,“中茶杯”评比特、一等奖,和2002年韩国“第四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等十多项名茶称号。涌溪火青也经工艺改革,实行全和机械加工,大大改善了色泽和香气,并在98中国国际名茶展览会上被评为“名茶推荐品”。近年来,泾县茶区又在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开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产品,现在全县已有1.78万亩茶园获得上述无公害认证,汀溪兰香更成为宣城市唯一通过有机茶生产、加工和销售认证证书的有机名优茶,泾县名优茶产销从此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盛产名优茶的泾县东南部山区系黄山山脉的余峰公布地带,拥有一片原始森林。这里重岩叠翠,溪流潆洄,复杂的地貌构成众多相对封闭的小范围生态环境,为茶业的无害化生产提供了优良的生态资源。“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据测定,该地区最高山峰海拔高度1175米,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均气温15度,平均相对湿度85%,平均日照百分率41%,无霜期260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2—6%,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常以山花为友,清泉为邻,云雾为伴,幽谷为家,尤其对绿茶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肥嫩滴翠的茶芽,再经过精心柔制,就成为香高味醇的名茶了。其精品开美绿润,香似幽兰,味如甘霖,近乎仙人所赐,难以多得。冲泡一杯满堂飘香,品尝一口回味无穷。因芽叶肥壮整齐,茶叶泡在杯中枝枝如含苞欲放的兰花,竖立于一杯翡翠玉液之中。水静具如士兵列队,水动其似歌手齐咏,很有观赏趣味,所以,喝过泾县名茶的人,常会成为泾县茶叶的永久顾客。有年夏日,邓小平同志登黄山路过泾县,品尝了泾县名茶后称赞道“此茶甚好,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以后就喝此茶。” 泾县现有茶园5万多亩,年产干茶近千吨,产值4500万元,是泾县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更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泾县茶区可简单地分为东南部山地茶区和中西北部丘陵茶区。前者是传统的名优茶产地,茶园面积占全县的70%以上,县内现有一座拥有1535亩茶园、30亩扦插苗圃的较大型国有茶场,及20多个小型乡村茶场,还有咖啡因提取厂及速溶茶厂,2个茶叶深加工厂家,和9个以经营名优茶为主的民营茶叶企业,现在大都还处在起步阶段。 泾县茶叶生产,尤其在无公害名优茶技术开发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有茶业方面的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项,名优茶产品(企业)标准4部。已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和农村科技奖1项,省农业厅技术进步奖1项,宣城市科技进步奖1项和县政府科技兴农奖8项,及省部级以上的名优茶称号近20个。全县现有茶业研究员1名,高级农艺师4名,农艺师5名。泾县茶区还拥有大批种制茶能手和农村科技带头人,这些都为泾县茶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泾县政府和广大茶人对茶业工作更加重视,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泾县名茶交易会,大大提高了泾县名优茶的市场知名度。为促进茶叶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泾县农委牵头组织全县茶农、茶商和茶业技术管理人员成立了|泾县茶业协会“,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整合产销布局,努力挖掘市场潜力,继续提高综合效益,加速泾县的茶农增收,茶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让泾县千吨名优茶香飘祖国大江南北。

汀 溪 兰 香

汀溪兰香产于汀溪乡大坑村,位于泾县东南部山区,境内拥有一片原始森林,并与一国家自然保护区相连。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春季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5%,年均日照百分率小于40%,年降水量1500毫米,无霜期260多天,是茶业专家周海龄教授在《泾县茶叶区划》中划规的“茶树最适宜湿热多雾气候区”。尤其对绿茶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汀溪乡领导和茶农充分利用了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优势,于1990年请来著名茶业专家陈椽等教授,指导当地名优茶的研制和生产。经过多次试验研究,结合产地茶树鲜叶的适制性和茶农的制茶传统,最后确定在尖茶的品质标准和工艺基础上,提高鲜叶嫩度,改善做形技术,创制出一种新型的名优绿茶。陈椽先生审评鉴定后亲自命名,并题写下了“汀溪兰香”的条幅,从此开创了泾县名优茶研制和开发的新局面。1991年年汀溪兰香在全县名优茶评比中名列前矛,1992年被评为安徽省名茶,同年10月在北京获首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铜奖。1995年在“95澳门国际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称号。 汀溪兰香属烘青尖茶类名优绿茶,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成品茶呈绣剪形,肥嫩挺直;色泽翠绿、匀润显毫;香气清纯,高爽持久;滋味鲜醇、甘爽耐泡;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成朵。特别是深山极品,形美味甘,香如幽兰,近乎仙人所赐,难以多得。冲泡一杯满堂飘香,品尝回味无穷。因芽叶肥半整齐,茶叶泡在杯中枝枝如初放的兰花,坚立于一杯裴翠玉液之中,水静其如士兵列队,水动其似歌手齐咏,很有观赏趣味。假说乾隆皇帝六巡江南时曾路过泾县,县官捧出一杯极品尖茶,皇上饮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吩咐随从多多带上,途中饮用。 兰香茶的采制工艺要求十分严格。茶芽须肥壮完好,采自当地特有的中柳叶型茶树,选择日照较短的荫山茶园。采回的鲜叶要立即薄薄摊放在通内处,一般是上午采,下午和晚上做。兰香的制作并不复杂,仍为传统手工工艺。分为杀青、做形和烘焙三道工序。杀青投叶量要少,拌抄为主。做形是在锅里采用多种手法,将茶叶理直压扁,并扣磨提毫。烘焙用炭火,分初烘和复烘两遍,并要求在翻烘和中途摊凉等操作中做到手不触叶,叶不变形。兰香和其它尖茶因外形松散,较难贮存保鲜,必须要求成品茶含水量不得高于5%,做到轻折梗断,手捻成粉。 汀溪兰香自创制以来,产量逐年上升,品质不断提高,近年来更是供不应求,在上海、江苏等大中城市很受欢迎。泾县茶农正积极扩大名茶生产,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涌 溪 火 青

涌溪火青产于黄田乡涌溪等地,《泾县志》上曾描述道:“由磨盘山(今盘坑)南趋至溪溪山广袤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这一带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雾缭绕,花草丛生,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据测定,该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达到90%,平均日照百分率40%左右,春季日照百分率仅26%,尤以涌溪盘坑的云雾爪和石井坑的鹰窝岩地所产茶叶品质最佳,为涌溪火青之极品。
涌溪火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外形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香气浓郁,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爽耐泡;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整齐成朵。干茶落杯叮当有声,沸水中泡茶粒慢慢舒展,在杯中宛如蓓蕾初放,逐渐变成朵朵初开的兰茶,枝枝竖立于水中,颇有观赏趣味,在众多的高档绿茶中独树一帜。
火青采制工艺独特,茶树品种要求为当地的中型柳叶种,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初展,茶农俗称“一叶抱二叶靠”。鲜叶经捡剔和数小时摊凉后开始制作。传统制作工艺为手工操作,分为杀青、揉捻和长达20个小时的低温慢炒和二三次的并锅及干茶筛分数道工序,干茶出锅达10—20公斤 ,需鲜叶40公斤以上。该手工工艺制作的传统火青品质特征之一是“汤色杏黄”。分户生产农户一天采摘的鲜叶往往不足以一次炒干成形,半成品茶坏摊放两、三天待叶足干出锅,更使干茶色泽黄褐,茶汤暗黄,不符合目前消费者普遍要求的“清汤绿叶”标准。且制茶劳动强度极大,费工费时,浪费柴炭。为此,县茶业技术人员在茶农的积极要求和配合下,研究改革的火青制作工艺,在保持其原品质风格的前提下,提高干燥温度,缩短炒干时间,减少投叶数量,实行机械操作,基本克服了上述生产问题,并在两年之内全面推广运用。
火青茶因品质突出而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和关怀,小平同志1979年来泾县品尝了该茶后赞道:“涌溪火青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1982年,涌溪火青被商业部和中国茶学会联合评定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97年,机制火青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授予名茶质量证书,次年又获农业部举办的‘98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名茶推荐产品”称号。

铜 山 龙 芽

皖南山区的泾县茂林镇,境内重峦叠峰,云雾缭绕,生长天然优质绿茶,条件得天独厚。 该镇产的“茂林龙芽”优质名茶,均选用一寸左右,枝粗叶壮,两叶一尖的嫩芽,经精制筛选,制成枝枝茶叶、挺直似箭,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泡一杯,清香四溢,汤色纯清,回味甘甜。该茶具有消暑解渴、清食提神、美容减肥等功效,荣获杭州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发表于 2006-3-18 06: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木梳之乡
说起梳子、香镜……红楼梦中那一个美人手持桃木梳子,颦笑间相映于玉檀香镜的典雅画面,是否在你脑海萦绕久久未散?   而那一把会是无数美人心头爱的梳子,渊源于汉代。美人梳理着缕缕青丝,盘起千姿百态的发髻,一圈圈的故事,如盘旋的发髻,就这样世代流传。   古往今来,无论是声名显赫的高贵名流,还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与梳子朝夕不离,古诗《木兰诗》中就有“脱帽著头”、“当窗理云鬓”等诗句,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梳子的紧密联系,它不仅可以用来梳理头发,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保健器具,经常使用,对养生、健体和美肤都有益处。       

  用木梳梳发,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改善头皮和颅内营养吸收。 隋代医学家巢元指出“梳头有畅通血脉,使发不白的作用”,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梳头有深切体会,他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泾县是全国最大的木梳加工生产基地。现有木梳生产企业60余户,拥有十几种木梳品牌,开发出保健木梳、工艺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现年产木梳6000万把,年创产值4500万元,从业人员达1900余人,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木梳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泾县木梳采用上等黄杨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枣木等天然名贵材料,传承了传统的手工制梳工艺,采用高温高压等独特工艺处理,结合现代磨齿抛光等独特手工工艺精致而成。其色泽美观自然,梳齿圆滑、光洁,其造型别致,手感极佳。不拉头发,不伤头皮,且不带静电,长期使用可有效刺激头部穴位,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具有清脑提神,滋养头发,促进睡眠等功效,是居家、旅行所必备的天然绿色生活用品。

  黄杨木梳:黄杨木:自古是制梳首选。据《本草纲目》(木部36卷)载:“世重黄杨,以其无火”、“其木紧腻,作梳、剜、印最良”、“清热、利湿、解毒”。现代医学发现,其内含黄杨素(CH18H21N03),可抑制真菌生长,故而成梳后止痒去屑效果较好。  

  桃木梳:民间传说是避邪扶正之物,历来被人们视为驱邪压正的吉祥物。木质也比较坚硬。

  

天然竹梳: 传统工艺、手工精制。梳型永不变形;竹材独有的天然硬度,使竹梳更加耐用,梳理更舒适;竹材独有的天然表面,使竹梳表面更光洁、更美观,手感更清凉、更舒适。此特性是任何材质都无法比拟的。功能:无静电,能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具有保健护理之功效。

  烫花木梳:指在实用型木梳上烫烙各种图案,大都有人物、动物、花鸟等,使其变得更加别致和美观。

  雕刻木梳:具有浓厚徽州文化气息的安徽泾县,徽派木雕风格的雕刻木梳更是不可多得的工艺礼品和收藏品。

  木梳产品最大优点是无静电,能有效刺激穴位,促进头部皮层血液循环,可畅通经脉,清脑提神,调整血气,对增强记忆,失眠,眩晕,脱发均有明显功效,实现了实用型与保健型的完美统一。

  2003年11月8日和2004年11月日,连续两届中国(泾县)木梳节开幕式在泾县榔桥镇成功举办,期间相继举办了木梳保健讲座、木梳产业发展座谈会,举行了以木梳为主兼顾泾县名特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商品展销活动,达到以梳为媒、以节会友、宣传泾县的目的,为进一步推动泾县木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发表于 2006-3-24 09: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大有裨益 四月进山搜茶
 楼主| 发表于 2006-4-4 17: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就开始积累,到时候就可以拿出东西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9-7 17: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上来——

已经是9月了,大家准备得怎么样啦?我们这个月里再去泾县一次如何?

发表于 2006-9-7 18: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菱长莱在2006-9-7 9:24:07的发言:

顶上来——

已经是9月了,大家准备得怎么样啦?我们这个月里再去泾县一次如何?

好好哦好~
发表于 2006-9-9 06: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菱长莱在2006-9-7 9:24:07的发言:

顶上来——

已经是9月了,大家准备得怎么样啦?我们这个月里再去泾县一次如何?

能带我去吗?[em01][em01]
发表于 2006-9-9 20: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好走吗?偶想开车去
发表于 2006-9-9 21: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一江在2006-9-9 12:40:36的发言: 路好走吗?偶想开车去

你的开车水平除仃溪不敢去,其他地方没问题的。都是柏油省道~~~~~~~~~~~

[em07][em07][em07][em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鞍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名录

QQ|手机版|小黑屋|本网法律顾问由安徽华冶律师事务所葛善俊律师【电话15715550158】担任|【捕光捉影网 版权所有】 ( 皖ICP备06010469号 ) 皖公网安备34050302000177皖公网安备34050302000177

GMT+8, 2024-11-22 10:05 , Processed in 0.088633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