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息息相关。宣纸是由纸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蔡伦字敬仲(?-公元121年),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于东汉兴元年(公元105年)造出“蔡候纸”而成为造纸术的发明人,开辟了世界文明史的新纪元。传统的造纸方法有选料、挫捣、洗漂、烘干等工序,宣纸就是继承这些过程的精华而产生的。
植物纤维造纸术发祥于我国北方(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地带)地区,但由于交通、建都及原材料的原因逐渐南移。古法造纸中手工抄造必须以纸帘(相当于现代化抄造中上浆用的造纸铜网)来完成抄造――纸浆转化为纸的关键工序过程。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制造纸帘最理想的材料是毛竹,其他材料则因耐久性和适应性不足而受到局限。关键工序的材料匮乏使得造纸术发明后的几个世纪中几乎未得到长足的发展。公元四世纪,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偏移使得造纸业也由北向南转移。在长江以南造纸术因有了丰富便利的原材料供给,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相继开办了纸厂。充足的原辅材料促成了造纸术的迅速传播,继而各种材料的纸张也应运而生。根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产生了藤纸,隋代又大批量制造了楮皮纸,唐代时有出现了宣纸。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特定的地理条件,适宜的原、辅材料决定了宣纸选择安徽宣城泾县的必然性。宣纸就在造纸历史的演变中最终取材于泾县及周边的沙田稻草与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加上辅料杨桃藤(弥猴桃藤)汁。“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年――公元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事实上,在张彦远之前就已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而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也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
泾县宣纸诞生之后,其生产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历经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过程。宋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选五万番”;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等限制,未能持续发展。少量的泾县宣纸则更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诗人在《再寄权子满》诗中写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而宋时的泾县已属江南东路的宁国府管辖了。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此史实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烟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zōu山脚),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为生计”。
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相象的空间,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宣纸制造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泾县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尤以宣德年间制造的宣纸最佳,赞誉宣纸的诗文屡见不鲜,沈德符在《飞凫语略》文中曾直称宣纸为“泾县纸”,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云:“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即宣纸中的四尺单宣)最佳”,金农在《冬心画竹记》中有宣德年间制造丈六宣纸的记载,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谈到“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同时又在此书中指出“宣纸有贡笺,有棉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出三、四张”等语。
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发展迅速。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康熙进士储在文宦游泾县时作《罗纹纸赋》“若夫泾素群推,种难悉指,山陵陵而秀簇,小曰曰而清驰,弥天谷树,阴连铜室之云,匣地杵声,响入宣曹之里。精选则层岩似瀑,汇徵则孤村如市。度来白鹿,尽齐十一以同归;贡与黄龙,篚实万千而莫拟。固已轶至版而无前,驾银光而直起……越枫坑而西去,咸夸小岭之清明;渡马渎以东来,并说澶溪工致,志存自为……”。详尽记述泾县小岭,其时小岭十三坑,处处建棚(厂)造纸,棚户(厂家)日益增多,小岭一隅已无法容纳,于是很多新老棚户另劈蹊径,向外发展,遍及全县所有宜造宣纸的地方。其中自然资源和条件最为优越的地方就是县东乌溪一代(今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安徽省泾县宣纸厂的现厂址)。当时的繁荣景象与中国文化领域异军突起并迅速发展的小说一样深入国人之心,清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2回里就描写到宣纸,小说中的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惜春等在议论画大观圆时,宝玉说:“家里雪浪纸,又大,又托墨”,宝钗补充道:“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等。据考证“雪浪纸”就是宣纸。由此可见,当时宣纸的繁荣程度了。但好景不长,咸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在泾县一带辗转征战10余年,纸槽大部分被毁坏,原料基地荒芜,同治后宣纸业复苏,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泾县宣纸业经历了由恢复到发展而繁荣鼎盛的时期。大约在18世纪后期,泾县宣纸在国际展览中获奖并传入欧美各国(1886年宣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章),深引人们注目,曾一度成为联系各民族友谊的文化纽带。当时泾县宣纸的最鼎盛期年产量近千吨。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国土沦陷,交通阻隔,宣纸销路也因此受到阻碍,生产一落千丈。至泾县解放前夕,宣纸只剩下5帘纸槽苟延残喘,解放时已全部停业。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业的发展,在遍访宣纸世家之后,选定了古纸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得到空前的发展。厂家也由开设的联营到公私合营,继而国营,1966年被命名为“安徽省泾县宣纸厂”注册了“红星牌”和“★”图文商标,此后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宣纸厂,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曾保持了30余年的独家经营史,1992年8月改制后定名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从属名称:安徽省泾县宣纸厂)。
安徽省泾县宣纸厂一直沿用传统工艺生产“红星牌”宣纸,选用上乘原、辅材料,技艺熟练的手工艺人,产品质地精良,一直是高档书画纸的代表,国家的文史档案,名家的书画;高档装裱等均沿用"红星牌"宣纸。同时,长期以来“红星牌”宣纸有着出口日本等海外市场的传统,日本的书画爱好者及书画名家均深爱“红星牌”宣纸。在日本的本州岛、北海道岛、四国岛、九州岛等地均有“红星牌”宣纸的专营店,在大都市东京、大阪、京都、横滨、新泻、神户、名古屋都有较大的文房四宝经销商。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老宣纸艺人的发掘.整理;挖掘出失传多年的一系列宣纸品种,研究开发了新的规格.品种,光大了宣纸传统。
宣纸的优良特性、高贵品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这些皆与泾县独特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
泾县的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内次级单元沿江拱断褶带和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在地质变化过程中,形成了河流冲积和冰川冲积的河谷平原:主要由砂砾岩、砾石、砂砾石、细粉砂、中细砂、泥砾、粘土、砂质粘土、淤泥质淤泥等。厚度一般为100-150米。这是宣纸原材料中沙田稻草的原料土壤基础。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原所占面积极少。自古称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谓,地貌呈“二起一伏”的特征。即东西两部山地丘陵,中有一条河谷平原。山地、丘陵,主要是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而山地和丘陵为宣纸重要的原材料青檀树的理想种植地。青檀属榆科,是一种石灰岩指示性乔木,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长后具有纤维细密、均匀、造纸成浆率高的特点。而宣纸的另一道重要工序--自然漂白必须依助于喀斯特山地的石滩,在石滩上摊晒原料经日晒雨淋完成原料的日光漂白工序。
在泾县的二山之中镶嵌一条带状河谷平原,地貌组合包括河漫滩和河流低阶地,组成物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亚砂土、亚粘土。河谷平原是丘陵.山地中的粮仓。它提供了宣纸生产所必不可少的沙田稻草。这种土地上生产的优质沙田稻草较之普通稻草造纸的成浆率高、纤维韧性强、不易腐烂,提炼白度易(指日光漂白)。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部,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有春来迟秋来早.冬夏两季长的特点,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且有山地.丘陵,形成溪壑纵横,构成大小河流146条,全长约695.5公里,江河面积22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07%,为宣纸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年无霜期有250天左右,为宣纸的制造提供充沛阳光,更使宣纸原料又不至于在曝晒.曝雨.曝冻中风化或腐烂.而"红星牌"宣纸的生产地--县东乌溪。东面受邻县原始森林亚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南面又受黄山低温气候牵制,使此地气温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地区差异。正所谓“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顶桃花始盛开”的特征。而水源则更是造纸的天造地设。乌溪河水与本地河水一致为弱酸性,而捞纸的水,则取自后山之山腰泉水,却呈弱碱性,这一酸一碱为“红星牌”宣纸的生产的不同工序所运用,造就了“红星牌”宣纸自问世以来一直不同凡响,蜚声中外,成为宣纸中的极品。
纸帘是捞纸的重要工具,而捞纸是纸浆经抄造成为纸的极关键的工序。纸帘的制作工艺直接影响宣纸的产成品质量。纸帘的制作原料也与泾县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泾县及周边一些地区产一种苦竹,长者可达二丈有余,这种苦竹,笋苦涩不能食用,但是竹纹的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竹篾。用此竹涂土漆制成的竹帘是捞纸的必备工具--纸帘。它不易腐烂.不吃水,且价格低廉.捞纸用帘的编织好坏能决定宣纸质量的优劣,而一些特色品种首先从编帘就开始了:如罗纹.龟纹.单丝路.双丝路以及水印纸。 自古以来,宣纸源于泾县、产自泾县形成了独特的宣纸人文文化。"红星牌"宣纸更是受到众所称颂。其中泰斗郭沫若对“红星牌”宣纸的题词,高度概括了宣纸在中华文化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法表达艺术的妙味。”且他在试用"红星牌"宣纸后欣然题下“中国宣纸样本”,送至我厂。196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和夫人张茜来安徽省泾县宣纸厂视察“红星牌”宣纸生产。1964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将军参观后题词:“宣纸是祖国文化的宝贵遗产,现已发扬光大,想今后更能精益求精。”此后,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先后接待国家领导人方毅、乔石、万里、彭冲、李瑞环等,2002年5月21日江泽民主席视察了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参观“红星牌”宣纸的制作过程,题写了“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红星牌”宣纸特别受到书画艺术大师们的青睐,1980年7月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用“红星牌”宣纸题下“纸寿千年,墨韵万变”,1985年4月全国美术协会主席吴作人题写了“纸墨千秋”,另外,黄冑、李可染、李苦禅、赖少其等书画大师曾多次亲临“红星牌”宣纸制作现场,并题词作画;启功、赵朴初、雪石、韩美林等大师先后为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安徽省泾县宣纸厂)题辞,他们都对纸中珍品-“红星牌”宣纸情有独钟,留下丹青墨宝。
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优质原材料所制造出的“红星牌”宣纸,作为艺术的载体,能独特体现出质感、量感和空间感,愈能使书画作品具有灵气充盈、意境深远,具墨分五色而凝神、散其韵达万变之功用,使书画作品具有墨韵万变多色的效果和水墨淋漓的风格、润湿有干的感觉,其自身的艺术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书画艺术共冶一炉,流芳于世。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人韩滉《五牛图》和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均以宣纸为载体,说明宣纸的抵抗衰老.腐蚀和虫蛀的特性,是其他纸所不可比拟的。亦被称为“千年寿纸”、“纸中之王”。“红星牌”宣纸也屡获殊荣:1979年、1984年和1989年三次蝉联国优金奖。1999年"红星牌"宣纸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多年的发展及“红星牌”宣纸的名扬海内外,泾县成为全国著名的“宣纸之乡”,宣纸成为泾县的支柱产业之一。1993年10月,以中国宣纸集团公司为主承办单位,主办了“中国宣纸艺术节”,通过宣纸媒介,广交海内外朋友,发展地方经济;2002年8月,宣纸被正式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产地域产品”,安徽省泾县被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这是目前安徽省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产品,也是中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第一个获此保护的产品。我们相信,随着宣纸产业的不断壮大和生产经营的不断规范,宣纸——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必将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与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