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帖:《中国摄影》2009年第九期集中展示了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部分作品,实际上看了这期刊物后,当时就有了许多想法:
1、这期刊物没有刊出创作纪实类获奖者王琛的作品。具《中国摄影报》报道,王琛的作品在评委中意见分歧最大,航拍的风光作品被放入了纪实类参加评奖,而惠怀杰同样是航拍的作品却放在了艺术类,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参赛者主动投入类别的?这样的作品不好分出纪实类和艺术类?评委也分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参赛规则没有说明?纪实类15人获奖,在这期杂志上有14人或多或少有一幅作品,为什么单单王琛的作品没有刊登出一幅?我当时曾经有一篇博文《摄影的分类又一次陷入困境》(http://xuxiucheng.blshe.com/post/5740/422650)就是对摄影分类的问题简单的谈到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当时《中国摄影报》的文章中表露出的评委的观点:“有评委提出,以风光照片参评申报纪录类的作者当中,部分是以如何取得好成绩来决定申报类别的,但风光照片之所以可归入纪录类,自有其值得探讨的合理之处。”“王琛的参评作品是利用空中俯瞰的角度,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大地容貌的真实画面,这些照片侧重于人文地理和环境主题传播,具有文献价值。作为地貌记录的风光照投送纪录类,从申报者的情况看有两种情形:一是专门拍摄自然环境的景观照片,以独特的视觉表现将自然做文献式的记录;二是某个地域遭受环境变化前后的风景对比或一年四季景致变化的记录。最有意思的是,有摄影师同样以航拍的方式,送来了10组20幅四川各地地震前后不同地理状况对比的照片,无论这种高空俯瞰的对比效果是否强烈,但同样的地方和几乎同样的视角,使其成为独有的地貌记录影像而颇具价值。”“风光照片作为纪录类的理由除了所谓投稿技巧和不能改变原始影像等基本要求外,更多的是看重影像本身是否有文献价值。有评委认为,绝不是因为有人以风光照片获纪录类奖项,就可以认为所有风光照片都可申报纪录类。摄影师的每一次拍摄都是带着想法去实施的,不同目的自然会拍出不同的东西,也应投送不同的类别。”说这些话不知道是哪些评委,真的很值得玩味。“ 绝不是因为有人以风光照片获纪录类奖项,就可以认为所有风光照片都可申报纪录类”,这句话什么意思?是在为这届金像奖某些作品找借口?评为自身找台阶下?还是告知后来人下次比赛可不能这样乱投滥放?
2、杨晓宁获得的同样是创作纪实类金奖,但是这期《中国摄影》上登出的六幅作品全部是有关白鹭嬉戏的照片,我当时也就在疑惑了,现在象这样的纯粹动物肖像照片也可以放入在了纪实类呀,谁知这两天有网友暴露出来杨晓宁的获奖照片后才知道他也有十幅有关农村生活的照片。
在《中国摄影》杂志上有关杨晓宁的介绍:杨晓宁,生于1949年,现任江西省宜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晓宁信奉"时代精神是摄影艺术的灵魂",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有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对于农村的生活有着深切的体会,利用工作之余拍摄了大量以反映"三农"状况,新农村建设、时代面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出版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摄影画册《国脉情怀》和展现生态文明、自然和谐的摄影画册《露歌鹤舞》。
评委评语:关于自己的摄影作品,杨晓宁如是说:"农村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大舞台,它时时刻刻演绎着时代的故事,反映着历史的进程。这些照片是一直养育着我的农村大地赋予我的珍贵馈赠。因此我也想通过这些照片,为后世留下一份可以据此解读中国当今时代农村发展面貌和农民生活状态的视觉文献,并以此作为对我衣食父母的一点微薄回报。"
可以看出,杨晓宁是凭借农村题材的纪实作品来参赛并获奖的, 但是《中国摄影》呈现的几幅杨晓宁的照片却丝毫解读不出与农村有个啥样的关系。有哪一幅作品具有"解读中国当今时代农村发展面貌和农民生活状态的视觉文献"呢?编辑能否出来说明一下?这个评委评语怎么就是杨晓宁自己的吹嘘语言呢?评委干啥了?
当然摄影杂志版面有限,或许不能够全方位的展现获奖者的作品,但是在中摄协的网站上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吧,该不会对荣获摄影界最高奖的作品都吝啬自己的网络空间,每个人就展现两三幅吧?
综合现在摄影界爆出金像奖的相关问题,回头再看看这期《中国摄影》杂志,作品的展示显露了编辑以及主管部门的思想和意图。细想想,当初的一些想法,还真有了某些佐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