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走进黔东南苗族自治区感受芭沙人传统文化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一本摄影刊物上被一张芭沙枪手的照片所吸引。直到2009年的11月份,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后,驾驶一辆摩托车带着一丝神秘感,经过六天行程,行驶1732公里来到了号称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芭沙苗寨。
岜(音bā)沙苗族部落仅2000余人,分住在贵州省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走进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他们以稻作为主,狩猎为伴。这里箐黑林密,鸟道蚕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千百来极少有外人进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粱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侧的半坡上。村寨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则为密林环绕,环境幽雅;村民全系苗族,衣着传统,发势奇特。
芭沙位于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境内,距离从江县只有7.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 传说岜沙人是蚩尤后代,蚩尤是苗人的祖先,而岜沙人就是他第三个儿子的后人,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后,他们就离开中原故土,向南迁徙,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到了岜沙一带。因地处偏远,芭沙人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芭沙的男孩子到了15、16岁就开始玩枪了,每年都有外村的师傅专门来为芭沙人做枪,如今山上已经没有什么猎物,但他们仍然佩枪习武,看起来威风凛凛,猎枪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装饰。
当我驾驶着摩托车来到芭沙,寨子显得格外冷清,游客稀少。一打听,原来除了节庆日,才有民俗活动和枪手表演。失望之余便向一位苗族芭沙枪手询问,在他的引导安排下,我有幸见识了神秘的芭沙枪手村寨的村长,在村长的安排下我有幸走访了几位枪手的家,并领略了芭沙人的镰刀剃头的传统绝活。
芭沙人.在10多年前还是以狩猎为生,政府在禁猎缴枪时,芭沙人死活不交,颇有人在枪在的气势。政府考虑到芭沙人的特殊情况后,经国务院批准破例同意他们保留枪支,但不准打猎。这样,芭沙就成了“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
芭沙男子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男人们剃头,都是用镰刀,在剃头的时候,只剃掉头顶四周的头发,而把中间的长发保留下来,挽成发髻,这种发式叫做锥系发式,在芭沙苗语中称作后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也是最古老的男性发式。
在岜沙,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情歌,飞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领。小伙子们在“游方”时彼此竞争,像雄鸟一样争取姑娘的欢心。春种秋收时节,岜沙特有的“闹姑娘”就开始了,小伙和姑娘各人带自己的竹编钣囿,结伴相约,帮忙插秧收稻。白天去田里劳动,晚上就聚集在帮忙的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可以同时抱着几个姑娘。姑娘也乐意让小伙们抱,哪个姑娘被小伙子抱得多,就说明她非常有魅力。就会有许多小伙子想娶她。如果姑娘没有被小伙子抱过,是很丢人的事。如果某个姑娘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她在岜沙人眼中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啦!所以,但凡有外乡小伙子来到岜沙,姑娘们会用各种方式挑逗他,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有时候会有胆小的人被大方的岜沙姑娘吓得狼狈逃跑,姑娘们就会开心大笑起来。
在芭沙的村寨里,到处可见到依山就势搭建起富有特色的吊脚楼。据说,这里的建筑和日本的一些建筑相似,所以曾经有日本人来此寻根。无论站在寨中的哪条路上,都可以看到寨下的梯田, 放眼望去满目皆是美景。芭沙人还敬畏树,所以在芭沙是不能随便砍树的。在芭沙,每出生一个孩子,家里人就会为孩子种下一棵属于他的树,当他去世时这棵树便用来制作他的棺材。但芭沙人死后不留坟丘。每个男孩在7-15岁之间必须举行一次成年礼,行成年礼那一天,男孩邀约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上山打鸟,下田捉泥鳅,到山涧摸鱼……鸟打得越多,鱼捕得越多,表明他的本事越大,将来会有出息。然后,小伙伴们聚集在他家里,喝酒、烧吃捉来的鱼鸟,再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他剃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来的严格仪式,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就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在芭沙,我只停留了5个小时,我深深的感受到岜沙文化的“异类”, 岜沙村美丽奇特的环境,村寨苗民的简朴生活,让我留连忘返。
刘 洪 |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评分
-
参与人数 1 | 立意 +10 |
创新 +10 |
构图 +10 |
细节 +10 |
收起
理由
|
菱长莱
| + 10 |
+ 10 |
+ 10 |
+ 10 |
佳作 |
查看全部评分
|